影像记录丨沙窝窝里长出“蓝色牧场”
影像记录丨沙窝窝里长出“蓝色牧场”
影像记录丨沙窝窝里长出“蓝色牧场”
6月8日,李晓利(lǐxiǎolì)在光伏板间放牧牛群。
6月18日清晨(qīngchén)五点,薄雾还未散尽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三复兴地村村民李晓利撸起(qǐ)袖管,挥舞鞭子,将160多头牛赶向村东的(de)“蓝色牧场”。
6月18日拍摄的国家(guójiā)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“七彩河(hé)”光伏电站。
这个“蓝色牧场”,是修建于(yú)沙地上的牧光互补电站——国家电投神源围场御道口300兆瓦“七彩河”光伏电站。该电站是全省首个光伏治沙试点项目,除了生产(shēngchǎn)绿电,还肩负着(jiānfùzhe)河北探索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融合发展路径(lùjìng)的重任。
6月(yuè)17日,任万江(中)和村民查看沙地生态恢复状况。
围场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,是风沙侵袭京津冀地区(dìqū)的主要通道。李晓利说,以前村里的8000余亩草场沙化严重,牧场成了沙窝窝。光伏电站(diànzhàn)开建时,他还犯嘀咕:“在这沙(zhèshā)窝窝里架(jià)板子,能发电还能养牛?”
6月17日,任万江在村史馆介绍村里的变化(biànhuà)。
对此,光伏(guāngfú)电站站长葛涛则胸有成竹:“项目打一开始就奔着光伏发电+生态恢复的目标(mùbiāo),走绿色牧场、有机农业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绿色发展新路子。和大部分(dàbùfèn)光伏电站相比,这里的光伏板最低处距地2.5米,前后排间距10.8米,特意给(gěi)牛羊留出‘走廊’。”
6月17日,光伏电站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正在巡检设备。
在项目施工过程中,施工人员按照巩固现有植被、提升覆盖质量的思路,宜林(yílín)则林、宜灌则灌、宜草则草,通过栽植柠条和(hé)沙棘,将荒漠沙地恢复为特殊灌木林地。通过以草固沙、以树(yǐshù)挡沙等措施,项目区植被盖度从建设初期的35%提高到了75%以上,平均风速由(yóu)每秒3.4米下降到1.9米,有效恢复了沙化土地(tǔdì)植被。
6月17日,光伏电站工作人员(gōngzuòrényuán)在主控室值守。
生态好了(le),产业也活了。村里在闲置荒地建了5个集中养殖小区,牛羊“出村进小区”,曾经熏得人捂鼻子的臭味没了,取而代之的是光伏板间(bǎnjiān)“牛吃草、粪肥地”的循环(xúnhuán)图景。昔日让村民们头疼的沙地(shādì),如今以每亩每年450元的价格进行(jìnxíng)集中流转,带动202户村民稳定获益,人均年租金收入1万元以上。
6月17日,村民衣秀均在养殖小区给牛添加草料(cǎoliào)。
如今的三复兴地村,街巷整修得平平整整,街角还新建了小花园。成片光伏板在(zài)阳光下泛(xiàfàn)着蓝光,成了游客打卡的“网红地”。村党支部书记任万江站在村口,望(wàng)着牛群在光伏板间穿梭的景象笑(xiào)眯了眼:“你看这(zhè)‘蓝色牧场’,不光养肥了牛羊,更照亮了三复兴地村的‘复兴路’。”
6月11日,村民汪秀春在光伏电站补种(bǔzhòng)牧草。
河北日报记者 李佳泽 摄影报道(bàodào)
关注河北(héběi)新闻网,了解河北最新新闻。



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